联系我们
历届评选结果
2023年
TOP10
TOP100
2022年
TOP10
TOP100
2021年
TOP10
TOP100
2020年
TOP10
TOP100
2019年
TOP10
TOP100
2018年
TOP10
TOP100
2017年
TOP10
TOP100
2016年
TOP10
TOP100
期刊申报
活动介绍
首页
202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优秀论文
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遴选结果
TOP10评选结果公示
2013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编号114)
2013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目的] 根据2016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全国各登记处恶性肿瘤登记资料,估计我国2013年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 按照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定的审核方法和评价标准,对全国上报2013年肿瘤登记数据的347个登记处数据进行评估,255个登记处的数据符合标准。将入选的登记处按地区(城乡)、性别、年龄别以及恶性肿瘤类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层,结合2013年全国人口数据,估计全国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标准人口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和Segi’s标准人口结构为标准。[结果] 2013年纳入分析的255个登记处共覆盖登记人口226 494 490 人(其中城市111 595 772 人,农村114 898 718 人)。病理诊断比例(MV%)为67.89%,只有死亡医学证明书比例(DCO%)为1.81%,死亡/发病比(M/I)为0.62。据估计,全国2013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68.2万例,死亡病例222.9万例。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0.59 /10万(男性293.79/10万,女性246.21/10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为190.17/10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为 186.15/10万,累积发病率(0~74岁)为21.60%。城市地区发病率为283.79/10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为193.53/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为255.27/10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为185.42/10万。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3.83/10万(男性201.67/10万,女性124.06/10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为109.95/10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108.94/10万,累积死亡率(0~74岁)为12.33%。城市地区死亡率为161.48/10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为104.57/10万;农村地区死亡率为166.57/10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为116.42/10万。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食管癌是我国主要的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肿瘤新发病例的66%。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是主要的肿瘤死因,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70%。[结论] 肿瘤登记作为肿瘤防治工作的基础,可为制定中长期肿瘤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我国城乡地区肿瘤负担差异明显,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开展防治工作。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vel coronavirus cases in tertiary hospitals in Hubei Province
(编号115)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vel coronavirus cases in tertiary hospitals in Hubei Province
帕拉米韦、奥司他韦和安慰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号121)
帕拉米韦、奥司他韦和安慰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帕拉米韦三水合物注射液治疗无并发症的急性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和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年龄15~70岁,起病在48 h内,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阳性,体温超过38 ℃,至少有两个流感伴随症状,流感症状体征(influenza symptoms and signs,ISS)严重程度评分≥2 分者。重症流感患者、合并慢性心肺疾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血液透析、控制不佳的糖尿病、免疫功能缺陷,有合并细菌感染临床表现患者以及孕妇除外。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2∶2∶1随机分配进入帕拉米韦组、奥司他韦组和安慰剂组。疾病持续时间是主要研究终点,次要研究终点包括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恢复正常生活起居所需时间、流感病毒阴转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133例受试者纳入本研究,4例被剔除(1例没有医疗记录,2例违背入排标准,1例没有服药),全分析集人群共129例,其中帕拉米韦组49例,奥司他韦组54例,安慰剂组26例。帕拉米韦组、奥司他韦组和安慰剂组疾病持续时间[M(P25,P75)]分别为96(76,120)h、105(90,124)h和124(104,17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恢复正常生活起居所需时间和病毒学阴转率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确诊的轻症流感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临床分型间CT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编号1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临床分型间CT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CT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的103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平扫图像和临床资料,根据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将所有患者分为普通型(58例)、重型(36例)和危重型(9例),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表现。CT特征参数包括病灶分布、位置、大小、形态、边缘、数目、密度、肺炎病灶占整肺百分比和肺外表现。不同临床分型的CT特征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年龄、从发病到CT检查时间及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结果 临床表现方面,危重型COVID‑19患者更常见于老年男性,中位年龄65岁。58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有49例(84%)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重型及 危重型COVID‑19患者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重型(25/36,69%)及危重型(6/9,67%)COVID‑19患者的咳嗽发生率高于普通型(20/58,34%)。所有危重型患者存在呼吸困难。CT表现中,普通型COVID‑19表现为双肺(41/58,71%)、多发(40/58,69%)、磨玻璃(31/58,52%)或混合型(25/58,43%)、斑片(56/58,97%)灶;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均表现为双肺病灶,重型COVID‑19以多发(34/36,96%)、斑片(33/36,92%)、混合密度灶(26/36,72%)为主;9例危重型COVID‑19病灶均为大于3 cm的多发混合密度病灶。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的百分比:普通型(12.5%±6.1%)明显低于重型(25.9%±10.7%)及危重型(47.2%±19.2%)COVID‑1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重型COVID‑19也显著低于危重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CT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胸部CT表现具有特征性,不仅能早期诊断,还能对其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2020年度报告
(编号127)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2020年度报告
目的 统计分析中国多地区 2020年度减重与代谢手术开展情况。 方法 基于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数据登记工作,统计分析 2020 年度各地区开展减重与代谢手术情况,并对病人人口学信息、肥胖相关疾病、手术信息等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 结果 2020 年度来自 18 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共 38 家中心上传临床数据至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登记有效病例3693 例。术前体重指数(BMI)为37.2(22.9, 87.5)。女性病人2975 例(80.6%),年龄中位数 为 31(12,74)岁 ;男 性 病 人 718 例(19.4%),年龄中位数为32(14,66)岁。胃袖状切除术(SG)占 84.88%、Roux-en-Y 胃旁路术(RYGB)占 5.88%、胃袖状切除联合空肠空肠旁路术(SG-JJB)占 5.74%、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占 1.60%、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SADI-S)占 1.38%、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BPD-DS)占 0.17%、胃袖状切除联合袢式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SG- Loop DJB)占0.02%、其他手术方式占0.33%。25%的病人在术前合并 2 型糖尿病,58.3%的病人术前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22.2%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9.5%合并反流性食管炎。 结论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的搭建为我国减重代谢手术的大数据登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目前数据,尽管手术方式呈现多样性,LSG 仍是本年度我国多地区减重与代谢手术的主流术式。
生物三维打印类细胞外基质硬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皮肤附属器细胞分化的影响
(编号132)
生物三维打印类细胞外基质硬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皮肤附属器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生物三维打印类细胞外基质(ECM)硬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皮肤附属器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 (1)分别将1 g海藻酸钠和4 g明胶、3 g海藻酸钠和8 g明胶混匀,混合物分别溶于100 mL超纯水中,配制2种海藻酸钠-明胶复合水凝胶,分别命名为1A4G水凝胶、3A8G水凝胶,用于后续实验。观察2种水凝胶室温下、4 ℃冷凝15~30 min(冷凝条件下同)后、冷凝且用25 g/L氯化钙溶液交联(交联条件下同)后、冷凝后且用生物三维打印机(三维打印仪器下同)进行三维打印且交联后形态。取2种水凝胶冷凝并交联后,采用杨氏模量测定仪检测杨氏模量(硬度),样本数为3。取2种水凝胶交联并冷冻干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孔隙结构。取2种水凝胶交联并冷冻干燥,用无水乙醇置换法检测孔隙率,样本数为3。(2)从20只1周龄雌雄不限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分离培养BMSC,取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分别将1.0×107个/mL的BMSC单细胞悬液与1A4G水凝胶、3A8G水凝胶以1∶9的体积比充分混匀,制备载BMSC的1A4G水凝胶、载BMSC的3A8G水凝胶,进行三维打印,1 mL载细胞水凝胶(打印用量下同)打印1块,交联后加入间充质干细胞(MSC)专用培养基培养。根据水凝胶不同,将打印块分为1A4G组和3A8G组。取2组打印块各1块,培养7 d,采用细胞活/死试剂盒计数50倍视野下活、死细胞。取2组打印块各9块,另将9孔用2 mL MSC专用培养基培养的每孔1.0×106个BMSC设为二维培养组。分别于培养1、3、5 d,1A4G组与3A8G组各取3块打印块、二维培养组取3孔细胞,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培养液中吸光度值,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3)同实验(2)制备载BMSC的1A4G水凝胶、载BMSC的3A8G水凝胶各10 mL,分别加入从10只新生1 d雌雄不明C57BL/6小鼠提取的足趾垫匀浆液各0.5 mL混匀进行三维打印及交联,加入MSC专用培养基培养3 d,更换为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根据水凝胶不同,将打印块分为1A4G组和3A8G组。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角蛋白5(CK5)和CK14、汗腺细胞表面标志物CK18和钠钾ATP酶(NKA)、毛囊细胞表面标志物CK17和碱性磷酸酶(ALP)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5、CK14、CK18、NKA(检测ATP1a1转录本)、CK17、ALP mRNA表达(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 结果 (1)与3A8G水凝胶比较,1A4G水凝胶室温下黏度稍低、流动性稍好。2种水凝胶冷凝后均呈凝胶状,在此基础上,交联后形状均匀规则,经三维打印且交联后为固态的纵横交错的圆柱块。1A4G水凝胶杨氏模量为(52±6)kPa,明显低于3A8G水凝胶的(218±5)kPa(t=40.470,P<0.01)。2种水凝胶孔隙结构相似,横断面均呈多孔网状结构;2种水凝胶的孔隙率相近(t=0.930,P>0.05)。(2)培养7 d,1A4G组和3A8G组打印块中活、死细胞分布相近(P>0.05),绝大部分为活细胞。培养1、3、5 d,1A4G组和3A8G组打印块及二维培养组培养液中吸光度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培养1 d比较,1A4G组、3A8G组打印块培养3、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二维培养组细胞培养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明显升高(P<0.01);与组内培养3 d比较,1A4G组、3A8G组打印块及二维培养组细胞培养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均明显升高(P<0.01)。(3)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2组打印块中细胞均可见CK5、CK14、CK18、NKA、CK17、ALP蛋白表达。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5、CK14、CK18、NKA mRNA表达量相近(t=0.362、0.807、0.223、1.356,P>0.05);3A8G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17、ALP mRNA表达量分别为1.96±0.21、55.57±11.49,均明显高于1A4G组的1.05±0.42、2.01±0.27(t=3.333、8.074,P<0.05或P<0.01)。 结论 1A4G水凝胶和3A8G水凝胶三维培养的BMSC均有向汗腺细胞分化的趋势,但3A8G水凝胶三维培养的BMSC向毛囊细胞分化的趋势比1A4G水凝胶明显。提示相对高的生物三维打印类ECM硬度,不仅有利于BMSC向汗腺细胞分化,还有利于其向毛囊细胞分化。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明显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功能恢复: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Ⅳ期临床研究
(编号146)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明显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功能恢复: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Ⅳ期临床研究
目的 评估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Ⅳ期临床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全国65家国家临床试验机构的神经内科专业组共同完成。于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连续入组发病时间≤48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为7~25分的急性前循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其中937例(治疗组466例,对照组471例)进入最终全分析集进行分析。以用药后14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分比例和Barthel指数为疗效终点,安全性终点指标包括用药后14 d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和心电图结果。结果 共入组946例患者,其中937例纳入最终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组用药后14 d mRS≤1分受试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2/466(21.89%)和76/471(16.1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77,95%CI 0.484~0.948,P=0.0231);治疗组病后14 d Barthel指数≥95分受试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5/466(26.82%)和91/471(19.3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32,95%CI 0.459~0.869,P=0.0047)。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结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即可显著改善患者残障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良好。
2012至2017年1 138例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多中心临床研究
(编号150)
2012至2017年1 138例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多中心临床研究
目的 了解我国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的临床特点及菌株分型、细菌耐药情况。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检索2012—2017年18家儿童医院的细菌培养信息管理系统查找自无菌部位(血、脑脊液、胸腹水、关节积液等)分离出肺炎链球菌的住院患儿,收集患儿临床信息及菌株血清型和耐药性检测结果。将患儿按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好转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IPD死亡危险因素。 结果 共确定1 138例IPD患儿,其中男684例、女454例,男女比例为1.5∶1,年龄范围为1日龄~16岁,中位年龄为1岁3月龄,5岁以下1 016例,占89.3%,尤其是2岁以下(704例,61.9%);社区感染者1 004例(88.2%)。临床类型包括脑膜炎446例(39.2%)、菌血症性肺炎339例(29.8%)、无病灶血流感染232例(20.4%)等。患儿有基础疾病者242例(21.3%)。混合感染支原体62例(5.4%),腺病毒27例(2.4%),流感病毒34例(3.0%)。脑膜炎和非脑膜炎菌株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分别为69.5%(276/397)和35.9%(221/615)。81株确定了血清型,其中13价肺炎球菌蛋白多糖结合疫苗(PCV13)覆盖血清型占93.8%(76/81)。预后随访965例,确定死亡156例,病死率16.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2岁[比值比(OR)=2.143,95%可信区间(CI)为1.284~3.577,P=0.004],脑膜炎(OR=3.066,95%CI为1.852~5.074,P<0.01),有基础病(OR=4.801,95%CI为2.953~7.804,P<0.01),感染性休克(OR=3.542,95%CI为1.829~6.859,P<0.0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OR=4.150,95%CI为1.468~11.733,P=0.007),多脏器衰竭(OR=12.693,95%CI为6.623~24.325,P<0.01)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OR=1.975,95%CI为1.144~3.410,P=0.015)为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我国儿科确诊的IPD多为5岁以下、有基础疾病的社区
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式孕期保健模式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编号185)
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式孕期保健模式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式孕期保健活动对孕妇的影响,为在国内推广该孕期保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式孕期保健模式,便利选取60名孕妇参与该模式下的群组活动。运用质性研究法,对参与该孕期保健活动的16名孕妇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Colaizzi分析法,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归纳。 结果 提炼出孕妇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式孕期保健活动体验的3个主题(整体化自护管理、参与式健康教育和多元化社会支持),以及“契合现存和潜在的孕期需求”这一反映孕妇综合体验的核心主题。 结论 与传统的孕期保健模式相比,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式孕期保健模式促进了孕妇及其家属对孕期专业支持的寻求,提高了孕妇孕期的自我管理能力,满足了孕妇所需的同伴支持和家庭支持,有助于提高孕期保健的利用率和有效性。
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225例患者的长期临床效果分析
(编号197)
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225例患者的长期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追踪随访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患者,评价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并分析修复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0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行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治疗的273例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修复颌位、对颌牙列情况、种植体数目、直径、长度、基台高度、基台角度,对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术后并发症进行归纳和评估,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临时修复体并发症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随访225例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患者,男性126例,女性99例,年龄为(57.3±11.0)岁,共计288个颌位,1 260枚种植体,随访时间(5.04±3.08)年。种植体1年累积存留率为 98.0%(1 235/1 260)。48枚种植体出现脱落或折断而失败,分布于27例患者的28个单颌中,其中上颌39枚,下颌9枚,上颌种植体失败风险[7.2%(39/541)]显著高于下颌[1.3%(9/719)](P<0.01)。第1和5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7±0.2)和(1.1±0.3)mm。即刻修复体戴用期间53.3%(120/225)的患者发生机械并发症,其中44例(45个单颌)发生修复螺丝或基台松动,2例(2个单颌)修复螺丝或基台折断,99例(112个单颌)人工牙或基托折裂。即刻修复体戴用6~8个月内机械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大,更换终末修复体后发生概率变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前牙区使用17°角度基台与修复体机械并发症显著相关(风险比=1.797,P=0.002)。结论 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治疗长期临床效果可预测;临时修复体机械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前牙区17°角度基台的使用可能增加螺丝或基台松动的风险,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患者定期复查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