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历届评选结果
2023年
TOP10
TOP100
2022年
TOP10
TOP100
2021年
TOP10
TOP100
2020年
TOP10
TOP100
2019年
TOP10
TOP100
2018年
TOP10
TOP100
2017年
TOP10
TOP100
2016年
TOP10
TOP100
期刊申报
活动介绍
首页
2018年度中国科技期刊优秀论文
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遴选结果
TOP100评选结果
内科
外科
妇儿
五官
医技
肿瘤
公卫/护理
其他
老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多器官疾病关系的长期随访
(编号2)【
248
票】
老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多器官疾病关系的长期随访
目的 随访观察老年人中OSAHS与多器官疾病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纳入1989年11月至2009年11月13所军队和地方离退休干部休养所定期体检的老年人共1868例,其中男956例,女912例,平均年龄(79±5)岁。多器官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肺源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和红细胞增多症。采用家访式调查,随访期间每年进行1次体检,随访时间20年。 根据随访对象是否确诊OSAHS分为OSAHS组和对照组。 结果 1868例中纳入OSAHS组598例(32.0%),对照组1270例(68.0%)。达到随访终点时OSAHS组多器官疾病患病率为:高血压477例(79.8%),冠心病337例(56.4%),脑卒中167 例(27.9%),糖尿病76例(12.7%),肺源性心脏病37例(6.2%),肾功能不全73例(12.2%),红细胞增多症211例(35.3%),均高于对照组[323例(25.4%),315例(24.8%),95例(7.5%),69例(5.4%),40例(3.2%),58例(4.6%),30例(2.4%), P<0.01];OSAHS组患病种类也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OSAHS患者发生多器官疾病较一般人群高,提示OSAHS可能是多器官疾病的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与OSAHS引起缺氧性损害、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生活方式不良和动脉硬化等有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鼻部及下气道的鼻病毒检出率及载量比较
(编号3)【
240
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鼻部及下气道的鼻病毒检出率及载量比较
目的 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鼻部及下气道标本的鼻病毒检出率及病毒载量的差异,为临床检测标本类型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慢阻肺患者的鼻拭子(鼻部)及诱导痰(下气道)标本,包括急性加重期标本及稳定期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鼻病毒检测。分别比较急性期及稳定期标本鼻病毒检出率、鼻拭子及诱导痰标本鼻病毒检出率及鼻病毒阳性的配对的鼻拭子及诱导痰标本的鼻病毒载量。结果 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共收集来源于慢阻肺患者的鼻拭子标本及诱导痰标本639对,包含114对匹配的急性期及稳定期标本(鼻拭子及诱导痰),以及411对稳定期标本(由于患者未出现急性加重,故无相匹配的急性期标本)。匹配的114对稳定期及急性期标本鼻病毒检测结果显示,急性期鼻拭子标本鼻病毒阳性率为13.2%(15/114),高于稳定期的3.5%(4/114,P=0.019);急性期诱导痰标本鼻病毒阳性率为21.9%(25/114),亦显著高于稳定期的5.3%(6/114,P=0.001)。检测匹配的639对鼻拭子及诱导痰标本的鼻病毒,鼻拭子鼻病毒检出率为6.6%(43/639),诱导痰标本鼻病毒检出率为9.1%(58/639),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其中匹配的27对鼻拭子及诱导痰标本均检出鼻病毒,诱导痰标本鼻病毒载量为(62.06±9.5)105copies/ml,高于鼻拭子标本的(3.38±0.52)105copie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对于慢阻肺患者,诱导痰标本比鼻拭子更适合于鼻病毒检测,鼻病毒在下气道的载量高于上气道。
我国14岁以上人群吸烟状况及其与支气管哮喘发病和控制的关系
(编号4)【
70
票】
我国14岁以上人群吸烟状况及其与支气管哮喘发病和控制的关系
致缺血性卒中自发性脑动脉夹层118例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号5)【
47
票】
致缺血性卒中自发性脑动脉夹层118例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菊三七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115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号6)【
70570
票】
菊三七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115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菊三七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主要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6年10月因服用菊三七导致HSOS患者115例,记录患者发病前服用菊三七及其他药物史,观察主要临床症状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病理表现。结果 115例患者中,腹部胀痛113 例,纳差106 例,巩膜黄染42 例。血清TBil升高108 例,其中41例为轻度升高;29例白蛋白≤30g/L;64 例PT 延长,11 例延长超过3s;31 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60例PLT 计数低于正常值。92 例行超声检查,肝脏体积增大71例,肝脏内回声不均匀 79例,腹水70例,肝静脉周围组织可见片状低回声区,呈斑片状14例。60例行CT 检查,均发现有腹水,14例轻度脾大,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平扫示肝肿大及肝脏密度减低、延迟期间斑片状低密度呈“地图样”改变,动脉期肝实质内斑片样不均匀强化,下腔静脉肝段受压变形和静脉期门静脉周围晕征。病理检查示肝窦扩张伴出血及淤血,小叶Ⅲ区肝板结构破坏。7 例患者行肝静脉压力梯度测量,均显著升高。结论 菊三七所致HSOS可表现为腹部胀痛、纳差、黄疸;TBil轻度升高,白蛋白轻度降低;肝脏肿大、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肝静脉压力梯度明显升高,肝窦淤血、Ⅲ区肝细胞凝固性坏死等。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流行病学调查: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号7)【
975
票】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流行病学调查: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 探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地域分布情况、临床特点、癌变发生率、癌变危险因素及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UC-CRC)的治疗方法等现状。 方法 回顾性纳入全国15所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 561例,收集并分析所有患者的性别、病程长短、病变范围、治疗措施、癌变率及预后等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结直肠癌变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癌变组和无癌变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结直肠癌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3 56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3 532例无结直肠癌变,29例发生结直肠癌变,总体癌变率为0.81%(29/3 561);其中17例病程达10年以上,23例为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使用5-氨基水杨酸(5-ASA)治疗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癌变的保护性因素,而使用激素治疗与癌变的发生率无相关性。结论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较高的结直肠癌变风险。病程长及病变范围广泛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结直肠癌变的两个相对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使用5-ASA治疗是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变的保护因素。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基因突变研究现状及展望
(编号8)【
2221
票】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基因突变研究现状及展望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疾患,具有独特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一些重现性基因突变已被证实是AML诊断分型、危险分组及评估预后的重要因素,并且一些针对突变基因的特异性靶向药物也逐渐进入临床研究。笔者根据目前AML的相关研究进展对一些与AML预后相关的基因突变进行总结,旨在为理解和探索AML的发病机制拓宽思路。
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运动障碍及认知功能在脑脊液放液试验前后的对比研究
(编号9)【
1028
票】
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运动障碍及认知功能在脑脊液放液试验前后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脑脊液放液试验前后正常压力脑积水病人行走能力及认知功能改变,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评估时间和方法。方法 2013年至2014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符合临床可能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的病人27人。所有病人都进行了神经心理学检查(包括MMSE、MOCA、ADL、PUMCH认知评估成套测验),并且进行1.5T头部核磁共振检查。进行脑脊液放液试验后,征得病人家属同意,转入神经外科进行腹腔-侧脑室引流术。脑脊液放液试验一次性引流脑脊液30ml。评估方法包括:10米行走试验,认知功能评估(TMT-A,数字符号,STROOP测验),评估时间点为0小时、4小时、8小时、24小时、72小时。比较各个时间点的行走能力及认知功能改变。同时将脑脊液放液试验的前后的改变率与核磁共振的参数(EVAN‘s指数,胼胝体角,蛛网膜下腔凸面变窄与扩大的外侧裂不匹配征象)作相关性比较。 结果 脑脊液放液试验后的8小时、24小时10米行走时间较0点明显改善(P<0.01),各个时间点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脑脊液放液试验后认知测验评估z分只有24小时及72小时的成绩较放液前存在明显改善(P<0.01)。脑脊液放液试验的行走功能和认知改变与影像学指标EVAN‘s指数、胼胝体角、蛛网膜下腔凸面变窄与扩大的外侧裂不匹配征象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 脑脊液放液试验后NPH病人的运动障碍较放液前改善明显,建议评估8小时之后至少一次评估,EVAN‘s指数、胼胝体角及蛛网膜下腔凸面变窄与扩大的外侧裂不匹配征象标与脑脊液放液效果相关性不大。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患者的脑磁共振成像改变动态演变规律
(编号10)【
36
票】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患者的脑磁共振成像改变动态演变规律
【摘要】目的:分析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患者的脑MRI改变动态演变规律。方法:收集经肌肉病理检查/基因检测确诊的58例MELAS患者的资料,对卒中样发作(SLE)后60天内进行重复脑MRI检查,分析其病灶的演变规律;计算31例患者缓解期头MRI的脑萎缩指数以及与其年龄及病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LE后30天内64.1%(25/39)的病灶扩大、10.2%(4/39)的病灶转移;17.9%(7/39)的病灶缩小。在30-60天内13%(3/23)的病灶扩大、21.7%(5/23)的病灶转移和56.5%(13/23)的病灶缩小。31例患者SLE缓解期脑萎缩指数为15.2±2.8%,与年龄、总病程、脑内症状出现后病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329(P=0.043),0.405(P=0.012)和0.649(P<.001)。结论:MELAS患者随病程发展出现脑萎缩和脑内病灶缩小,但病灶的转移持续存在。
首次复治肺结核患者短程化疗新方案的临床研究
(编号11)【
616
票】
首次复治肺结核患者短程化疗新方案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首次复治肺结核患者采用短程化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于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全国17家结核病防治机构的首次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共542例进行治疗研究。患者被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为标准复治方案组(A组,123例;2S-H-R-E-Z/6H-R-E)、氧氟沙星组(B组,142例;2Ofx-Pa-R-E-Z/6Ofx-Pa-R)、左氧氟沙星组(C组:137例;2Lfx-Pa-R-E-Z/6Lfx-Pa-R)和超短程组(D组:140例;5Pa-Rfb-E-Z-Mfx)。各组患者结束治疗后随访2年,比较新方案的疗效、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 结果 治疗后4个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68.3%(84/123)、72.5%(103/142)、71.5%(98/137)和81.4%(114/140),其中D组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P=0.014)。各组患者的脱落率分别为20.3%(25/123)、14.8%(21/142)、20.4%(28/137)和11.4%(16/140),其中D组的脱落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P=0.047)。共有289例患者报道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289/556);其中,患者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者A组有14例(11.4%)、B组有7例(4.9%)、C组有12例(8.8%)、D组有7例(5.0%);4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67,P=0.129)。4个组患者的复发率如下:A组21.4%(12/56)、B组23.3%(17/73)、C组2.9%(2/70)和D组9.7%(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7,P=0.001)。 结论 5个月Pa-Rfb-E-Z-Mfx短程化疗方案治疗首次复治肺结核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可缩短疗程。
复治肺结核患者采用不同化疗方案的效果评价
(编号12)【
840
票】
复治肺结核患者采用不同化疗方案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复治肺结核新方案与复治肺结核标准方案满疗程的疗效及停药后随访3年的复发率,探讨如何提高复治肺结核的治疗成功率,减少失败率和降低复发率。 方法 本研究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散随机法。国内有22家结核病防治(简称“结防”)机构共同参与,选择确诊的菌阳复治肺结核患者,排除MDR-PTB、XDR-PTB、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对治疗有影响的并发症和复治个体化组。根据随机号分为3个组:第1组为采用高剂量的复治新标准方案组(简称“高剂量组”,86例);第2组为采用长疗程的复治新标准方案组(简称“长疗程组”,83例);第3组采用复治标准方案(简称“标准方案组”,82例)。评价上述三组满疗程的治疗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停药后随访3年的复发率。 结果 高剂量、长疗程、标准方案组满疗程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4.9%(73/86)、73.5%(61/83)和62.2%(51/82),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2,P=0.004);3组治疗失败率分别为4.7%(4/86)、16.9%(14/83)和19.5%(16/82),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84,P=0.011)。3组胸部病变X线摄影评价的吸收好转率分别为87.5%(70/80)、86.3%(69/80)和74.0%(54/7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12,P=0.052);空洞闭合率分别为28.9%(11/38)、46.5%(20/43)和27.8%(10/3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40,P=0.139);恶化率分别为1.2%(1/80)、1.2%(1/80)和6.8%(5/7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P=0.115)。3年累计复发率占随访例数的5.6%(10/177),高剂量组与长疗程组和标准方案组复发率分别为5.6%(4/72)、1.7%(1/59)和10.9%(5/46),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P=0.135)。10例复发患者中有5例采用复治标准化疗方案。 结论 适当提高剂量和延长强化期(高剂量组)较复治标准化疗方案(标准方案组)可有效提高治愈和治疗成功率,并减少治疗的失败率。
山东省成年人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号16)【
1023
票】
山东省成年人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山东省成年人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流行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山东省高血压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1年7-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省20个县(市、区)抽取的15350例18-6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采用针对复杂抽样数据的统计方法计算人群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山东省成年人群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21.1(95%CI:119.7-122.4)和78.8(95%CI:77.8-79.9) mmHg。高血压加权患病率为23.4%(95%CI:20.9%~26.0%),标化率为20.7%;高血压前期加权流行率为37.1%(95%CI:34.7%~39.5%), 标化率36.5%。多因素非条件SURVEY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曾经吸烟、经常饮酒、糖尿病、TG/TC异常以及24h尿钠钾比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TG/TC异常以及24h尿钠钾比高是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女性、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高血压前期的保护因素。无论高血压还是高血压前期,超重与肥胖均是风险关联最强的因素。结论 当前山东省成年人高血压,尤其是高血压前期呈现较高流行趋势,多种因素影响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的发生,建议根据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在人群中的流行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
中国学生首次遗精、月经初潮与肥胖联合作用对血压偏高的影响
(编号17)【
229
票】
中国学生首次遗精、月经初潮与肥胖联合作用对血压偏高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中国学生首次遗精、月经初潮与肥胖联合作用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从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中(涵盖内地31个省份,不包括中国香港、台湾和澳门)选取身高、体重、血压和青春期发育资料完整的11~17岁男生(55 614名)和9~ 14岁女生(50 395名)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6 009名。将研究对象分为未出现首次遗精/月经初潮非肥胖组、未出现首次遗精/月经初潮肥胖组、已出现首次遗精/月经初潮非肥胖组和已出现首次遗精/月经初潮肥胖组,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首次遗精和月经初潮与肥胖联合作用对血压的影响。结果 55 614名11~ 17岁男生出现首次遗精率为62.1%(34 512/55 614),肥胖率为7.5%(4 166/55 614),平均SBP/DBP为110.7/68.2 mmHg (1 mm Hg=0.133 kPa)。50 395名9~ 14岁女生出现月经初潮率为48.2%(24 301/50 395 ),肥胖率为5.8%(2 942/50 395),平均SBP/DBP为102.9/64.8 mmHg。未出现首次遗精非肥胖组、未出现首次遗精肥胖组、已出现首次遗精非肥胖组和已出现首次遗精肥胖组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5.2%(1 003/19 274)、17.9%(328/1 828)、6.6%(2 132/32 174)和23.9%(558/2 338);未出现月经初潮非肥胖组、未出现月经初潮肥胖组、已出现月经初潮非肥胖组和已出现月经初潮肥胖组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5.9%(1 439/24 570)、17.2%(262/1 524)、5.0%(1 147/22 883)和17.0%(241/1 418)。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了不同省份、年龄、身高和城乡因素后,已出现首次遗精/月经初潮肥胖组血压偏高的风险高于未出现首次遗精/月经初潮非肥胖组[男生:OR(95%CI)=4.93 (4.30~5.66);女生:OR(95%CI)=3.77 (3.16~4.50)]。结论 中国学生中首次遗精/月经初潮和肥胖与血压关联密切,无论男、女学生,进入青春期较早并肥胖者更易出现血压偏高。因此,在出现首次遗精/月经初潮前对学生进行肥胖预防和干预可能有益于降低其未来高血压的发生。
早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再应激及海马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编号51)【
17
票】
早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再应激及海马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年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再应激的行为学和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方法:SD 大鼠分为应激抵抗模型组[SRM 组,接受早年早期干预应激+成年慢性温和不可预见刺激(CUMS)应激]、应激敏感模型组(SSM 组,接受早年母爱剥夺应激+成年CUMS 应激)、CUMS 组(仅接受成年CUMS 应激), 以及正常对照组(NCM 组,不接受任何应激),每组10 只。SRM 组(每天分离时间15 min)和SSM 组(每天分离时间3 h)从出生第4 天开始和母鼠分开,持续一周。成年后第56 天评价旷场实验、强迫游泳的行为学改变。SRM 组、SSM 组和CUMS 组大鼠成年后接受CUMS,持续4 周后,再次评价行为学变化,同时免疫组化比较神经轴突生长和定向分化相关蛋白GAP-43表达变化。结果 早年母婴分离时间长的大鼠(SSM组) 与NCM 组大鼠比较,旷场总移动距离减少(F=8.466,P=0.001),中心移动距离减少(F=4.631,P=0.018),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F=5.201,P=0.012)。母婴分离时间短大鼠(SRM 组)与NCM 组大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成年后再次应激,与NCM 组比较,CUMS 组总移动距离减少(P=0.041),中心区移动距离减少(P < 0.001);和CUMS 组比较,SSM 组旷场总移动距离减少(F=8.868,P < 0.001),中心移动距离减少(F=13.175,P < 0.001);免疫组化GAP-43 表达量SSM 组低于NCM 组(P < 0.001)。SRM 组和NCM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长时间母婴分离使大鼠成年后对应激敏感,GAP-43 表达减少,神经可塑性受到抑制。
中国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的现况调查
(编号52)【
10
票】
中国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的现况调查
目的 调查中国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的类型及发生率,以及残留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全国多中心调查,共11家中心参与研究,共纳入1 503例经过8~12周急性期抗抑郁药治疗主观有改善的门诊抑郁症患者,采用16项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Brief 16-Item Quick Inventory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Self-Report,QIDS-SR 16 )、患者健康问 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15,PHQ-15)、简明幸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问卷(Quality of Life Enjoyment and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Short Form,Q-LES-Q-SF)和席汉残疾量表(Sheehan Disability Scale,SDS)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结果 急性期治疗主观有改善的患者48.8%(733/1 503)有残留症状(QIDS-SR 16 >5分);主要残留症状(QIDS-SR 16 ≥1分的条目)为注意力/决策力下降(82.4%,604/733)、精力不足79.7%,584/733)、兴趣减退(75.2%,551/733)、感觉沮丧(72.4%,531/733)、睡眠不深(72.3%,530/733);残留症状越明显,PHQ-15总分越高(t=-10.55,P<0.01),Q-LES-Q-SF总分越低(t=10.20,P=0.010),SDS总分越高(t=-13.22,P<0.01)。 结论 残留症状在抑郁症急性期治疗主观有改善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残留症状越严重,功能缺损越明显,生活满意度越低。
CSMD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词语流畅性及脑灰质体积的关联研究
(编号53)【
7
票】
CSMD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词语流畅性及脑灰质体积的关联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CSMD1(CUB and Sushi multiple domains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词语流畅性及脑灰质体积的关系。 方法 对8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98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脑MRI检查、认知功能评估及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芯片检测。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检验CSMD1基因上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与数字符号转换测验、词语流畅性测验评分的关联。采用全因子模型分析诊断和CSMD1基因型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脑区,并对交互作用显著的脑区灰质体积与认知评分进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 患者组认知功能评估中数字符号转换测验(t=-7.51,P<0.05)及词语流畅性测验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3.23,P<0.05)。患者组CSMD1基因rs17405197位点多态性与词语流畅性相关。全因子模型分析显示,左侧直回及双侧颞上回灰质体积存在诊断主效应;post hoc分析显示患者组在上述脑区灰质体积较对照组减小。右侧额下回三角部灰质体积存在CSMD1基因rs17405197基因型主效应[MNI坐标(x、y、z)为54、27、9,F=35.75,FWE校正,P<0.05,连续体素k>10];post hoc分析显示AA基因型携带者在该脑区较AC+CC基因型携带者灰质体积减小。右侧额下回岛盖部灰质体积存在基因型×诊断的交互效应[MNI坐标(x、y、z)为51、20、15,F=20.55;P< 0.001,k>100]。偏相关分析显示,仅患者组右侧额下回岛盖部灰质体积与词语流畅性评分负相关 (r=-0.28,P=0.01)。 结论 CSMD1基因rs17405197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额下回岛盖部灰质体积进而影响其词语流畅性功能。
2015年全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现状分析
(编号56)【
9
票】
2015年全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现状分析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情况以及与2014年相关指标的变化差异。 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2011年8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使用情况以及患者登记、管理、治疗情况,并与2014年的报告资料进行 比较分析。 结果 截至2015年底,全国2 774个区县使用信息系统,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总数的97.20% (2 774/2 854),高于2014年的95.58%;共有5.2万名用户;全国在册患者4 921 505例,报告患病率0.361%(4 921 505/1 362 466 686);在管患者4 252 022例,管理率86.40%(4 252 022/ 4 921 505),规范管理患者2 211 835例,规范管理率44.94%(2 211 835/4 921 505);服药患者2 071 111例,服药率48.71%(2 071 111/ 4 252 022),规律服药患者1 293 133例,规律服药率30.41%(1 293 133/4 252 022);病情稳定 患者2 547 824例,病情稳定率61.31%(2 547 824/4 155 963)。与2014年相比,全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服药率、规律服药率呈增长趋势,分别增长13.91%、17.18%、25.65%、2.51%、25.12%;居家患者病情稳定率下降9.36%。 结论 2015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系统覆盖范围扩大,登记患者人数增长,患者管理和服药水平有所提高,未治期缩短,但病情有待进一步控制。
生活方式干预在慢性病高危体检人群的效果评价
(编号63)【
15
票】
生活方式干预在慢性病高危体检人群的效果评价
目的 通过对机关干部群体中的慢性病高危人群开展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减少慢性病危险因素,为优化企事业单位机关干部群体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方法 筛选某大型企业机关干部中的400名慢性病高危人群作为观察对象,实施为期3个月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干预前后对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生活方式评分及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对符合资料要求的387名干预前后体检数据做统计分析,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0、19.01、7.46、6.56、5.29、7.74、7.27、-7.64,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469)。干预前后均完成生活方式评分与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者373名,生活方式评分与体力活动的改善在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χ2=48.405、50.778,P<0.05),膳食习惯、吸烟与饮酒情况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χ2=0.087、0.112、1.410,P>0.05);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结果在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4,P<0.05)。 结论 对慢性病高危人群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
休克的治疗:血流动力学启示录
(编号73)【
64
票】
休克的治疗:血流动力学启示录
休克,虽已被临床认识和治疗多年,但仍是常见的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重症血流动力学为休克治疗提供了具体指导和新的启示。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在机体内运动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与监测不同,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机体实时状态和反应,目标导向的定量治疗过程。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基本原则和理念时刻在影响着休克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首先,在选择反馈性指导治疗指标时,应保证流量指标的最高优先等级,但应注意每个血流动力学指标只要测量准确,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其次,右心功能改变在休克中具有重要意义,右心功能管理在休克治疗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再次,休克治疗中需保持尽可能低的中心静脉压,与传统将压力指标代替容量不同,中心静脉压具有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最后,重症血流动力学不仅仅是支持性治疗,而是包括从休克病因到预后的全过程治疗。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严重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影响:系统文献回顾与Meta分析
(编号74)【
20090
票】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严重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影响:系统文献回顾与Meta分析
目的 评价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能否改善严重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 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 数据库、Cochrane 临床试验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1993 年1 月至2015 年4 月的文献。检索词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EGDT、sepsis、severe sepsis、septic shock。入选条件: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对象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试验终点为人群短期病死率〔院内、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或28 d〕、远期病死率(60 d 或90 d)。采用相对危险度(RR)和95% 可信区间(95%CI)作为评价EGDT 组和对照组之间病死率差异的指标。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8篇文献满足入选条件,总计4 853例患者。与常规治疗相比较,采用EGDT 方案治疗可以明显降低严重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患者短期病死率(RR=0.74,95%CI=0.66~0.82,P<0.000 01),但不能降低远期病死率(RR=0.99,95%CI=0.92~1.06,P=0.81)。结论 EGDT 方案能降低严重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短期病死率,但对于远期病死率无影响。
运动与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和慢性并发症减少相关
(编号81)【
8128
票】
运动与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和慢性并发症减少相关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水平与我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代谢指标控制及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于2010年4~7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各省市有代表性的50 家医学中心,共纳入T2DM患者5 961例,对其运动锻炼、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患者运动治疗方案的遵循情况分为3组:完全遵循组(2 096例),部分遵循组(2 398例),遵循不佳组(1 466例)。应用方差分析检验3组间计量资料的差异,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的差异,并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运动与患者发生低血糖的相关性。结果完全遵循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低于部分遵循组和遵循不佳组[分别为(7.7±2.8)比(8.2±2.9)比(8.6±3.5)mmol/L、(10.8±4.2)比(11.7±4.4)比(12.2±4.8)mmol/L、(8.0±2.1)比(8.3±2.2)比(8.7±2.3)%、(4.8±1.3)比(4.9±1.5)比(4.8±1.4)mmol/L、(1.9±1.6)比(2.1±1.7)比(2.3±2.0) mmol/L、(24.1±3.7)比(24.6±4.0)比(24.8±4.7)kg/m2、(129±16)比(130±17)比(132±18)mmHg、(78±10) 比(79±10)比(80±11)mmHg,1 mmHg=0.133 kPa,F=3.658~37.799,均P<0.05]。完全遵循组患者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足的患病率均低于遵循不佳组(分别为12.51%比15.96%、12.56%比18.69%、24.50%比29.33%、28.84%比33.63%、4.11%比 9.14%,χ2=8.580、25.547、10.715、9.629、47.724,均P<0.05)。结论规律运动的患者其血糖、血脂、血压及体质指数控制更佳,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患病率更低。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长期糖代谢转归的研究
(编号82)【
157
票】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长期糖代谢转归的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我国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产后长期糖代谢转归逐年演变情况,并寻找影响因素。 方法 纳入2006年11月至2013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并诊断为GDM的患者1 191例,成功随访320例,收集其孕期、产后短期(6~12周)、产后长期(1~6年)的临床资料。以2型糖尿病(T2DM)为终点事件,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了解产后T2DM逐年发病率,并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了解GDM产后转归的影响因素。 结果 随访者中,产后1~6年空腹血糖受损(IFG)9例(2.8%),糖耐量减低(IGT)71例(22.2%),T2DM 14例(4.3%)。产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产后1~6年T2DM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0.9%、2.7%、4.6%、7.0%、18.8%。早孕期体重、孕期FPG及2hPG、产后短期FPG 及2hPG、产后短期腰臀比与产后长期T2DM 发生相关(均P<0.05);其中,早孕期体重≥72 kg、产后短期FPG≥5.2 mmol/L为独立预测因子,风险比(HR)分别为14.9[95%置信区间(CI):2.3~96.1]、18.2(1.9~173.0)。 结论 GDM患者产后T2DM发生率逐年升高,产后5~6年较1~4年显著升高。早孕期体重大、产后短期FPG≥5.2 mmol/L对产后长期糖代谢转归有重要预测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妊娠; 糖尿病,2型; 产后
Plasma exchange-centered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in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 nationwide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in China
(编号85)【
560
票】
Plasma exchange-centered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in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 nationwide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in China
BACKGROUND: Plasma exchange (PE)-centered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reduced the high mortality rate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 But the data were diverse in different medical centers. The present prospective nationwid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E on patients with HBV-ACLF at different stages. METHODS:From December 2009 to December 2011, we evaluated 250 pati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BV-ACLF from 10 major medical centers in China. All the laboratory parameters were collected at admission, before and after PE. RESULTS: Among the 25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661 rounds of PE, one-month survival rate was 61.6%; 141 (56.4%) showed improvement after PE. Variables such as age (P=0.000), levels of total bilirubin (TB, P=0.000), direct bilirubin (P=0.000), total triglycerides (P=0.000), low-density lipoprotein (P=0.022), Na+(P=0.014), Cl–(P=0.038), creatinine (Cr, P=0.007), fibrinogen (P=0.000), prothrombin time (PT, P=0.000), white blood cell (P=0.000), platelet (P=0.003) and MELD (P=0.000)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rognosi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disease stage, TB, Cr and PT level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mortality among HBV-ACLF patients. CONCLUSIONS: PE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HBV-ACLF. Levels of TB, Cr and PT, age and disease stage help to predict prognosis.
Tumor necrosis factor-a and its role as a mediator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brief review
(编号87)【
10578
票】
Tumor necrosis factor-a and its role as a mediator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brief review
Tumor necrosis factor-a (TNF-a) contributes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injury. Polymorphism of TNF-a gene promoter region and secretion and release of TNF-a and its transformation by a series of signaling pathways are all changed at different points of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 in MI. Researches also investigated TNF-a antagonists and their potential therapeutic role in the setting of MI and heart failure at both molecular and clinical level.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NF-a and its mechanism as a mediator in MI.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候分析的多中心研究
(编号88)【
1188
票】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候分析的多中心研究
盐酸伊伐布雷定治疗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SHIFT研究中国亚组数据分析
(编号89)【
38
票】
盐酸伊伐布雷定治疗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SHIFT研究中国亚组数据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伊伐布雷定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预后研究(SHIFT研究)中国亚组数据,评估中国慢性心衰患者使用伊伐布雷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SHIFT研究为随机、双盲、平行组设计、安慰剂对照、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共纳入6 558例有症状的慢性心衰患者。患者满足年龄≥18岁,窦性心律,静息心率≥70次/min,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入选前接受最佳剂量的慢性心衰药物治疗并且至少持续4 周未更改,过去12个月内曾因心衰恶化接受入院治疗。本研究对入组患者中心率≥75次/min的中国患者进行了亚组事后分析。全部入选患者按计算机生成的分配方案通过电话互动语音应答系统随机分为2组,即伊伐布雷定组(5 mg每日2次起始,递增至最大剂量7.5 mg每日2次)和匹配的安慰剂组。收集入选者的临床基线特征。主要疗效终点为心血管死亡或心衰恶化所致再入院的复合终点,主要安全性终点包括研究中观察到的总不良事件数、心动过缓、以及视觉不良反应(眼内闪光)。结果 研究共入选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在中国49家中心就诊的心率≥75次/min的慢性心衰患者225例,其中伊伐布雷定组106例,安慰剂组119例,平均随访时间(15.6±5.1)个月。至研究结束时,伊伐布雷定组患者平均心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71.0次/min比80.3次/min,P<0.05),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18.9%(20/106)比31.9%(38/119),HR=0.56,95%CI 0.33~0.97,P=0.039],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52.8%(56/106)比34.5%(41/119), P=0.006 1]。伊伐布雷定组患者总不良事件数(129起,49.6%患者年)少于安慰剂组(203起,50.8%患者年),伊伐布雷定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2例(1.9%)和0例发生心动过缓,3例(2.9%)和1例(0.8%)发生视觉不良反应(眼内闪光)。结论 伊伐布雷定减慢心率的治疗作用可改善中国慢性心衰患者临床预后和心功能,且不伴有明显不良反应,本亚组分析与SHIFT总体研究结果保持一致。临床试验注册 国际标准随机对照试验注册库,ISRCTN 70429960。
我国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合并多重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现状
(编号90)【
78
票】
我国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合并多重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现状
增强暴发性心肌炎救治的认识、信心和能力
(编号91)【
232
票】
增强暴发性心肌炎救治的认识、信心和能力
暴发性心肌炎顾名思义是迅速发生的心肌严重炎症性损害,常导致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严重障碍和心律失常及猝死,是一类临床过程极其凶险、死亡率极高的急危重症。我们根据暴发性心肌炎的病理和病理生理特点、国际国内文献报道的资料和初步实践经验,提出了“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希望大家积极实践,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以便于下一次对本共识的修订积累资料,使我国在本领域能走在国际前列,也为提高国际救治暴发性心肌炎的水平贡献中国人的智慧。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Wenxin Keli in Patients with Frequen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Multicenter Trial
(编号92)【
992
票】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Wenxin Keli in Patients with Frequen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Multicenter Trial
Background: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 are comm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frequent PVCs may result in the poor quality of life or even the damage of cardiac function. We examin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nxin keli for the treatment of frequent PVCs among a relatively large Chinese cohort.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multicenter trial. A total of 1200 eligible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 a ratio of 1:1 to receive Wenxin Keli or the placebo for 4 weeks.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endpoint was the change of PVC numbers and PVC‑related symptoms after a 4-week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baseline,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vital signs, laboratory values, and electrocardiographic parameters were assessed in a safety analysis. Results: At the initial evaluat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Wenxin Keli group and the placebo group. A smaller number of PVCs was observed after the 4-week treatment than at baseline, in both the Wenxin Keli group (5686 ± 5940 vs. 15,138 ± 7597 beats/d, P < 0.001) and the placebo group (10,592 ± 8009 vs. 14,529 ± 5929 beats/d, P < 0.001); moreover, the Wenxin Keli group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reduction in the frequency of PVCs than the placebo group (P < 0.001). In a full analysis set, patients in the Wenxin Keli group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esponses in the reduction of PVCs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placebo group (83.8% vs. 43.5%, P < 0.001). The per‑protocol analysis yielded similar results (83.0% vs. 39.3%, P < 0.001). Treatment with Wenxin Keli also demonstrated superior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the placebo with respect to PVC‑related symptoms. No severe adverse effects attributable to Wenxin Keli were reported. Conclusions: Wenxin Keli treatment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overall number of PVCs and alleviated PVC‑related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out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s and had no severe side effects.
1992至2007年多省市队列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变化特点
(编号102)【
45
票】
1992至2007年多省市队列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变化特点
目的 分析1992至2007年多省市队列人群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及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的变化特点。方法 1992年,在多省市35~64岁人群中进行基线危险因素调查,并建立心血管病研究队列。2007年,在该队列人群中再次组织危险因素调查。2次调查资料均完整的调查对象共5 740名,对其血清TC进行分析。结果 (1)1992至2007年,平均TC水平男性从4.65 mmol/L增加到 4.96 mmol/L,女性从4.40 mmol/L增加到 5.35 mmol/L。高胆固醇患病率男性从5.1%(141/2 791)上升到8.5%(237/2791),女性从4.9%(143/2 949)上升到20.0%(590/2 949)。(2)在不同性别中,女性基线时35~44岁年龄段人群平均TC水平增加值最大,为0.95 mmol/L。在不同地区中,基线时TC平均值最低的农村人群平均TC水平增加值最大,为0.88 mmol/L。以1992年基线TC水平5分位切点分层,男女两性均是最低分位组平均TC水平增加值最大,分别为0.93 mmol/L和1.45 mmol/L。 (3)在2007年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36.5%(302/827)来源于基线TC 5.18~6.21 mmol/L人群,49.6%(410/827)来源于基线TC<5.18 mmol/L人群。 结论 1992至2007年,队列人群平均TC水平男女两性均增高;农村以及基线TC水平最低分位组人群TC水平上升幅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