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年度优秀论文
暨2016年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遴选结果

TOP100评选结果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联合拉莫三嗪(LTG)治疗各型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间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癫痫中心的癫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患者入组,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分为儿童组及成人组,在3、6、12个月3个时间点分别记录发作频率,分析发作频率的改变情况,计算50%、75%有效率及发作完全控制比率,记录患者随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从而评估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数据评定疗效的长期性,并分析疗效与发作类型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中均数的两两比较及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收集患者134例,其中10例退出。在3、6、12个月3个时间点,儿童组每月发作频率减少的平均百分率分别为:56%,62%,70%;成人组每月发作频率减少的平均百分率分别为:74%,82%,85%,成人组稍高于儿童组。联合治疗第3个月时50%、75%有效率及发作完全控制比率即可达:儿童组70.97%~35.48%,成人组83.87%~43.01%,至联合治疗后的6个月,12个月时仍可达较高比率,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S及SGTCS疗效差于SPS及GS(P<0.05)。皮疹是退出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 结论:VPA与LTG联合治疗对各型癫痫均有效,可维持疗效稳定长达1年,且对SPS及GS疗效更佳;联合治疗后不良反应无增加,安全性好。
目的摇探讨类固醇生成因子1(SF鄄1)和DAX鄄1 在肾上腺皮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 义。方法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39 例肾上腺皮质肿瘤:包括对血管紧张素域无反应的醛固酮瘤 (A域鄄U鄄APA)12 例、有反应的醛固酮瘤(A域鄄R鄄APA)5 例、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2 例、皮质醇瘤 10 例、肾上腺无功能瘤10 例及8 例正常肾上腺皮质的SF鄄1、DAX鄄1、ACTH 受体和内参茁鄄actin mRNA 的 表达。应用Western 印迹检测SF鄄1 和DAX鄄1 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比较不同组织中SF鄄1、DAX鄄1 mRNA 及蛋白表达的差异。对SF鄄1 和DAX鄄1 在肾上腺皮质肿瘤中的表达差异与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相 关性分析。结果SF鄄1 和DAX鄄1 mRNA 及蛋白在正常肾上腺皮质、A域鄄U鄄APA、A域鄄R鄄APA、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癌、皮质醇瘤和无功能瘤中的表达存在差异[SF鄄1 mRNA 相对值:24. 58依2. 45、23. 89依3. 17、 21. 59依3. 00、(38. 75, 44. 16)、14郾17依2. 80 和36. 38依3. 50;DAX鄄1 mRNA:0. 57依0. 06、0. 37依0. 05、0. 43依 0. 05、(1. 52, 1. 21)、0. 39依0郾04 和0. 83依0. 08;SF鄄1 蛋白:0. 76依0. 11、0. 76依0. 10、0. 73依0. 07、(1. 24, 1. 40)、0. 55依0. 04 和0. 98依0. 10;DAX鄄1 蛋白:0. 65依0. 14、0. 39依0郾13、0. 43依0. 14、(1. 18, 1. 02)、0. 56依 0. 04 和1. 03依0. 13;均P<0. 05 或P<0. 01];A域鄄U鄄APA 组织中SF鄄1 正常、DAX鄄1 表达减低、SF鄄1/ DAX鄄1 比值增高且与醛固酮瘤的大小呈明显负相关;SF鄄1 在皮质醇瘤中明显低表达,且与皮质醇瘤大小呈正相 关;SF鄄1 和DAX鄄1 mRNA 及蛋白在肾上腺无功能皮质瘤中高表达、在肾上腺醛固酮分泌癌中表达有明显 高于其他各组的趋势、而在嗜铬细胞瘤中无表达。结论SF鄄1 和DAX鄄1 在不同肾上腺皮质肿瘤中表达 各异,提示他们可能参与肾上腺皮质肿瘤的生长和激素分泌。
目的 探讨积极式个案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8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积极式个案管理治疗(研究组,入组400例,完成380例)和普通康复治疗(对照组,入组400例,完成350例),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Camberwell需求评价量表(CAN)、生活质量量表(QOLS)、家庭负担量表(FBI)和WHO-精神残疾评价量表简化版(DAS-S)分别于入组前、入组后1年、2年末对患者的精神症状、生活质量变化等进行评定。结果 (1) 治疗后,PANSS总分和阴性症状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N帮助栏目分量表中基本生活、家庭和社会职能及社会救助因子分研究组较前均有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N帮助来源分量表中社会帮助因子分研究组较前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生活质量量表中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及安全感因子分,研究组均有提高,对照组无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家庭负担量表评分,家庭经济和心理健康因子分,研究组明显下降,对照组无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精神残疾评价量表评分,研究组DAS-S评分有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积极式个案管理模式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
目的:调查中国城市医院糖尿病截肢率、分析糖尿病截肢的临床特点、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全国39家三甲医院2010年全年糖尿病截肢患者进行调查,包括人口学特征、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病的Wagner分级、截肢平面及转归、住院日及住院总费用等。 结果:2010年39家医院共有1 684例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截肢者475例(28.2%),占非创伤性截肢的39.5%。475例糖尿病截肢患者男性65.9%,平均年龄(66±12)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30±94)个月,HbA1c水平8.9%±2.4%。糖尿病截肢患者合并神经病变者为50.1%(219/437)、下肢动脉病变74.8%(326/436)、肾病28.4%(124/436)、视网膜病变25.9%(113/436);糖尿病截肢患者以Wagner 4级患者最多,占50.3%,小截肢占67.5%,住院时间为33.0(24.0~45.0)d,住院费用为26 138(16 155~46 021)元。糖尿病病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足溃疡的分级、截肢部位、截肢预后对住院时间及费用有显著影响。 结论: 糖尿病截肢患者具有高龄、病程长、慢性并发症多、血糖控制差、多数合并足部分坏疽、小截肢率高、一期愈合率低的特点;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病程>20年,合并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肾病、视网膜病变,溃疡分级的增加、大截肢及多次截肢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医疗费用明显增加。
【摘要】目的 观察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患者1年(12个月)随访结果及复发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队列随访研究;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594例抑郁症患者进行3、6、12个月随访评估,比较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共病组,344例)与非共病焦虑障碍(非共病组,250例)的临床痊愈率、复发率、自杀念头、服药依从性、联合治疗的差异;采用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复发相关因素。结果 3、6、12个月3个时点随访到的患者分别为482、441、301例。3个月时,共病组临床痊愈率(53.7%,153/285)低于非共病组(68.0%,134/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和6个月时,共病组HAMD总分[(8.80±6.49)、(6.86±7.07)分]和HAMA总分[(6.35±4.64)、(4.88±4.63)分]均高于非共病组[HAMD:(7.20±5.97)、(5.33±5.86)分,HAMA:(4.77±4.26)、(3.38±3.69)分],12个月时共病组HAMA总分[(3.98±4.01)分]高于非共病组[(2.97±3.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6、12个月3个时点共病组与非共病组的复燃率分别为6.7% (19/285)vs 5.6%(11/197),13.3%(36/270) vs 8.2%(14/171),14.9%(30/202) vs 9.1%(9/9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生存分析显示,2组1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7,P<0.05)。2组自杀念头、转躁率、服药依从性和社会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病组和非共病组分别有50.5%和43.4%的患者在1年随访时仍合用苯二氮卓类药。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6个月时自杀念头[OR=32.258,95%可信区间(CI)7.092~142.857,P<0.01]和服药依从性(OR=0.564,95%CI 0.363~0.877,P<0.05)与复发有关。结论 共病焦虑障碍的抑郁症患者较非共病者近期疗效差,年复发率高;共病与非共病焦虑障碍抑郁症患者的1年总体疗效和临床痊愈率相近;合用苯二氮卓类药较普遍;自杀念头是复发的危险因素,服药依从性是复发的保护因素。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adjunctive Buchang Naoxintong Capsule (步长脑心通胶囊, NXT) on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ytochrome P450 2C19 2 (CYP2C19 2) polymorphism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CYP2C19 2 polymorphism were enrolled, and their genotypes were confifi rm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either adjunctive NXT (triple group, 45 cases) or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ual group, 45 cases) using a computer-generated randomization sequence and sealed envelopes. Platelet function was assessed at baseline and 7 days after treatment with conventional aggregometry. Subsequent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 including sudden cardiac arrest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ere recorded during a 12-month followup. Results: Baseline platelet function measurements were similar in both groups. After 7 days, percent inhibitions of maximum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late platelet aggregation were signififi cantly greater in the triple versus dual group (42.3%±16.0% vs. 20.8%±15.2%, P<0.01, and 54.7%±18.3% vs. 21.5%±29.2%, P<0.01,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12-month follow-up, the rate of subsequent MACE (6/45)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riple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dual group (14/45; P<0.05). Conclusion: Adjunctive NXT to maintenance dose clopidogrel (75 g) could enhance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and decrease subsequent MACE in patients with the CYP2C19 2 polymorphism undergoing PCI.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不合/单倍型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难治/复发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行HLA不合/单倍型allo-HSCT的96例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资料,采用以白消安/环磷酰胺(BU/CY)+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主的预处理方案。 结果 96例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61例,Ph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5例,均为原发(或复发)未缓解病例;中位随访时间373(34~3157)d,33例(34.4%)存活,31例(32.3%)无病存活,35例(36.5%)复发。HSCT后预期3年总体生存(OS)率为30.2% ,无病生存(DFS)率为29.0% 。AML和ALL患者HSCT后预期3年OS率分别为39.2%和15.4%(P=0.005);预防性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与否患者HSCT后预期3年OS率分别为38.0%和11.8%(P=0.001);而患者性别、年龄、预处理方案(BU/CY、ATG剂量)、供受者HLA相合位点数、输注单个核细胞数量均不是OS、DFS及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接受预防性DLI的患者DFS率明显提高(P=0.003),ALL患者DFS率明显低于AML(P=0.037),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患者DFS率明显提高(P=0.006)。 结论 选择单倍型allo-HSCT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可使部分患者延长无病生存乃至根治。患者预防性DLI可降低复发、提高生存;对难治/复发ALL患者,需进一步探索移植后复发的防治手段。
目的 探讨复治肺结核化疗新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依照药物敏感试验将345例患者分为复治敏感患者161例(试验组85例,对照组76例);复治耐药患者184例(试验组124例,对照组60例)。治疗方案:(1)复治敏感患者试验组2HRZES/6-10HRE(非糖尿病患者疗程8个月,糖尿病患者12个月);对照组采用原复治方案2H-3R-3Z-3E-3S-3/6H-3R-3E-3。(2)复治耐药患者试验组3R(H)ZES±Lfx/6-9R(H)ZE±Lfx(耐H或R者,分别以R或H相互替代;耐S以Am替代;耐HS或RS均以Am或Lfx替代);对照组采用原复治方案:2-3HRZES/6HRE (同地,同情况,历史对照)。 结果 (1)复治敏感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疗程结束时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分别为77.6%(66/85)、88.2%(67/76);病灶显效率分别为63.5%(54/85)、55.3%(42/76);有效率分别为96.5%(82/85)、90.8%(69/76);空洞闭合率分别为68.3%(28/41)、56.1%(23/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ˆ2值分别为2.397 24、0.821 42、1.354 777、0.829 58;P值均>0.05)。伴糖尿病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分别为66.7%(16/24)、73.3%(11/15);病灶显效率分别为58.3%(14/24)、46.7%(7/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ˆ2值分别为0.191、0.511;P值均>0.05)。不伴糖尿病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分别为82.0%(50/61)、91.8%(56/61);65.6%(40/61)、57.4%(35/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ˆ2值分别为2.589 62、0.861;P值均>0.05)。(2)复治耐药试验组疗程结束时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为79.8% (99/124),对照组为66.7%(40/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ˆ2=3.81,P<0.05)。病灶显效率分别为62.9%(78/124)和45.0%(27/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ˆ2=4.584 29,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敏感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1/92)、1.2%(1/82);耐药患者试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4/142)。 结论 复治敏感患者无论是否伴有糖尿病,均可采用原复治方案治疗;复治耐药患者采用新方案治疗疗效优异,新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目的:通过分析早期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以及影像学特征,提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ERA)分类标准,并评价其在早期RA分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入选病程<1年、年龄>16岁的明确关节炎的患者。详细记录其发病情况,包括关节肿痛部位、持续时间、对称性、晨僵时问、皮下结节等,检测其血清中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并记录关节影像学改变的特点。经风湿病专科医师进行临床诊断,未确诊的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1年。分析入选时各项指标,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指标纳入新的早期RA分类标准,并建立计 分法的早期RA分类标准。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共纳入病程<1年的早期关节炎患者803例,经1年随访,514例确诊为早期RA,251例确诊为其他风湿性疾病,38例仍未能确诊。⑦将对早期RA分类诊断敏感性或特异性较高的指标纳入新的早期RA分类标准(称为早期RA分类标准),其在早期RA分类诊断中的敏感性为84.4%,明显优于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分类标准的58.0%,而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7.4%与93.6%。③与2010年ACBJ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分类标准复杂的评分系统相比,早期RA分类标准更简便实用,且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于文献报道的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④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计分法的早期RA分类标准,该标准在早期RA诊断中的敏感性为86.4%,明显优于1987年ACR分类标准的58.0%。结论:早期RA分类标准在早期R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1987年ACR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的RA分类标准相比,更简便实用,有利于早期RA的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