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优秀论文
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遴选结果

TOP100评选结果
目的 探讨血小板CD36缺失个体永生化淋巴母细胞株的构建及验证方法。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经相关检测确定为血小板CD36缺失923医院收治的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1例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胎儿/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FNAIT)患儿母亲。全部受试者年龄为15~66岁,研究前期经流式细胞术与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固定试验(MAIPA)及CD36基因分型等技术的检测,鉴定为血小板CD36缺失者,其中1例为CD36基因538T>C突变杂合子,3例为380C>T突变杂合子,1例为329G330del突变纯合子,3例为329G330del突变杂合子。采集受试者肝素抗凝血5 mL,并且分离淋巴细胞。采用EB病毒(EBV)与环孢素处理血小板CD36缺失个体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获得永生化淋巴母细胞株,稳定传代后冻存,并且对这些细胞株进行复苏活性与支原体检测,同时进行CD36基因的测序验证。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征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受试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经EBV与环孢素处理后,继续培养7 d后,细胞母细胞化,细胞边缘多刺,部分细胞凝集呈团状。持续更换全培养液约1个月,细胞大量增殖,生长旺盛,肉眼可见较多克隆球形成,成功获得CD36缺失永生化淋巴母细胞株。② CD36缺失永生化淋巴母细胞株传代20代后,冻存于液氮;全部CD36缺失永生化淋巴母细胞株均复苏成功,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株生长状态良好。③ CD36缺失永生化淋巴母细胞株支原体检测结果示阴性。④对CD36缺失永生化淋巴母细胞株DNA进行PCR扩增测序结果显示,其与建株前血小板CD36缺失个体的CD36基因型完全一致,没有发生基因突变。本研究建立的CD36缺失永生化淋巴母细胞株基因类型包括CD36基因538T>C突变杂合子(1例),380C>T突变杂合子(3例),329G330del突变纯合子(1例),329G330del突变杂合子(3例)。结论 CD36缺失永生化淋巴母细胞株传代稳定,血小板CD36缺失个体的基因能够稳定地被保存,并且为CD36基因相关的血小板免疫学等方面研究提供永久性实验材料。
目的 通过对北京市月坛街道脓毒症1.0(Sepsis-1)及脓毒症3.0(Sepsis-3)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它们的流行病学特点,并评估我国Sepsis-3 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口的队列研究,通过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数据库对2012 年7 月1 日至2014 年6 月30 日北京市月坛街道所有成人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别纳入符合Sepsis-1 及Sepsis-3 的患者,比较符合新旧两种诊断标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点,并计算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采用Logistic 回归法分析脓毒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相应非脓毒症的感染患者比较,符合Sepsis-1 或Sepsis-3 的患者男性、高龄、有更多的合并症及低体重指数(BMI)的比例更高,有更多的下呼吸道、腹腔内和血流感染及更少的泌尿道、上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且预后更差,表现为住院时间更长〔d:Sepsis-1 与非Sepsis-1 为18(10,34)比14(9,22),Sepsis-3 与非Sepsis-3:20(11,39)比14(9,25)〕,住院病死率更高〔Sepsis-1 与非Sepsis-1:20.6%(353/1 716)比2.5%(44/1 733),Sepsis-3 与非Sepsis-3:32.0%(299/935)比3.9%(98/2 514),均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龄(年龄≥65 岁)、低BMI、卧床状态以及合并脑血管病和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是Sepsis-1 发病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均>1,均P<0.05〕;男性、高龄(年龄≥65 岁)、低BMI、卧床状态以及合并脑血管病、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和痴呆是Sepsis-3 发病的危险因素(OR 均>1,均P<0.05);Sepsis-3 相比Sepsis-1 更多见于男性〔OR=1.19,95% 可信区间(95%CI)为1.01~1.40,P<0.05〕及高龄患者(65~84 岁:OR=1.60,95%CI 为1.28~1.99,P<0.01;≥85 岁:OR=1.76,95%CI 为1.39~2.23,P<0.01)。在校正了性别和年龄后,北京市月坛街道成人患者Sepsis-1 的标化发病率为461/(10 万人·年),Sepsis-3 的标化发病率为236/(10 万人·年),其标化的病死率分别为79/(10 万人·年)和67/(10 万人·年);推广到全国可以推算出每年分别有4 856 532 例新发Sepsis-1 患者和2 487 949 例新发Sepsis-3 患者,死亡病例分别为831 674 例和700 437 例。结论 男性、高龄、有更多的合并症及低BMI 是脓毒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根据Sepsis-3 在北京市月坛街道的标化发病率〔236/(10 万人·年)〕推测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250 万例,导致每年约70 万例脓毒症患者死亡,与Sepsis-1 比较,每年全国脓毒症发病例数减少了约236 万例,脓毒症病死率则提升了约11.4%。
目的 在病因未明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中筛查自身免疫性小脑炎(autoimmunecerebellitis,AC)相关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病因未明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来自2016—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北京脑炎协作组成员单位提供的病例)的血清和(或)脑脊液,进行AC相关抗神经抗体检测。采用德国欧蒙公司的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转染细胞(基于细胞底物的实验)法和猴小脑组织(基于组织底物的实验)多抗原共片生物马赛克。所检测的AC抗体谱包括抗谷氨酸脱羧酶65(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65,GAD65)、锌指蛋白4 (zinc finger protein 4,ZIC4)、Tr [delta/notch样表皮生长因子相关受体(delta/notch⁃lik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lated receptor,DNER)]、三磷酸肌醇受体1(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 1,ITPR1)、Homer同源蛋白3(homer protein homolog 3,Homer⁃3)、神经软骨素(neurochondrin,NCDN)、碳酸酐酶 相关蛋白Ⅷ(carbonic anhydrase⁃related protein Ⅷ,CARP Ⅷ)和浦肯野细胞2型(Purkinje cell antibody2,PCA2)抗体。结果 全部400例患者中共8例患者通过该AC抗体谱检测到抗神经抗体(检出比例2%),其中包括抗 GAD65 抗体阳性 2 例,抗 Tr(DNER)抗体阳性 2 例,抗 PCA⁃2 抗体阳性 1 例,抗Homer⁃3抗体阳性1例,抗NCDN抗体阳性2例。8例患者均临床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部分患者合并边缘性脑炎,1例抗GAD65抗体阳性患者合并小细胞肺癌,8例患者接受免疫治疗,4例患者部分有效。结论 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是获得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病因之一,AC抗体谱的检测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新AC抗体谱阳性患者多数为非副肿瘤性AC,部分病例免疫治疗有一定效果。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体负荷与急性缺血性卒 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经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发病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54例,并在溶栓后24 h内复查头颅CT评估有无出血转化;48 h内完善头颅多模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根据有无出血转化,分为2组。根据CSVD总体负荷评分量表,将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Fazekas 分级法中脑室旁 WMHs 达到 3 分或深部WMH达2或3分,记1分;有脑微出血,记1分;基底节区周围血管间隙(peripheral vascular space,PVS) 2~4级(≥11个),记1分;有腔隙性脑梗死,记1分;从而计算患者CSVD总体负荷评分,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及CSVD总体负荷评分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运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SVD总体负荷严重程度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 154例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年龄为 66.00(59.00,74.25)岁,男性占103例(66.9%),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OTT)为174.50(131.50,200.00)min,溶栓前NIHSS评分为6.00(3.00,10.25)分。其中,合并中重度WMH 43例(27.9%),合并脑微出血35 例(22.7%),PVS≥11 个 52 例(33.8%),合并腔隙性脑梗死 96 例(62.3%)。发生出血转化 21 例(13.6%),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9例(5.8%)。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中,发现基线舒张压(OR=1.072,95%CI 1.027~1.118,P=0.001)、心房颤动(OR= 28.564,95%CI 6.217~131.241,P=0.000)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独立相关;我们以轻度CSVD负荷为参照,中度CSVD负荷与出血转化的发生无关(OR=0.810,95%CI 0.154~4.257,P=0.804),重度CSVD负荷与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OR=8.429,95%CI 1.643~43.227,P=0.011)。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与 CSVD总体负荷严重程度亦相关(χ 2 =10.768,P=0.002)。结论 AIS患者CSVD总体负荷严重程度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密切相关。合并重度CSVD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后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预后及心肌损伤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8月至2016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157例,入ICU后6 h内达到复苏目标,即中心静脉压(CVP)8~12 mmHg(1 mmHg=0.133kPa),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尿量>0.5 ml·kg-1·h-1。选早期复苏完成时动脉血乳酸>2 mmol/L者,根据ScvO2和脉搏氧灌注指数(PI)将患者分为4组,ScvO2>80%和PI>1.4组(A组)、ScvO2>80%和PI< 1.4组(B组)、ScvO2<80%和PI>1.4组(C组)、ScvO2<80%和PI<1.4组(D组)。测4组患者完成早期复苏后2h、4h、6h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测4组患者入ICU后24 h、48 h、72 h肌钙蛋白Ⅰ,记录4组患者转归和ICU留治时间。 结果 (1)C组患者完成早期复苏2h、4h、6h的乳酸清除率分别为34.57% (21.44%,44.20%)、58.33%(30.19%,70.79%)、71.43%(53.75%,82.79%)。(2)入ICU 24 h,B组患者肌钙蛋白Ⅰ升高的发生率最高(85.0%),A组最低(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入ICU 72 h,C组患者肌钙蛋白Ⅰ升高的发生率最低(29.3%),B组最高(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B组4h乳酸清除率与入ICU 48 h和72 h心肌损害发生率相关(OR=0.917,95%CI0.851~0.988;OR=0.920,95%CI0.854~0.992)。(4)4组患者ICU留治时间、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完成早期目标导向复苏的脓毒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目的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发生是否相关尚存争议。本研究拟探讨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12年5月—2017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结直肠息肉患者3 483例及初发结直肠癌患者135例,并纳入同期完成全结肠镜检查的健康对照1 925例。所有研究对象同期完成胃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检测。收集息肉数量及大小、结直肠癌部位及Hp感染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 结果 结直肠息肉患者Hp感染发生率为31.5%,高于健康对照(29.5%)。校正年龄及性别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直肠息肉患者相对正常对照的Hp感染发生率的OR=1.17(95%CI 1.04~1.32)。息肉直径≥1.0 cm者的Hp感染发生率为33.4%,高于息肉直径<1.0 cm者(31.0%),P=0.03;息肉数量≥2个的患者Hp感染发生率为32.5%,高于单发息肉患者(30.4%),P=0.05。结直肠癌患者Hp感染发生率为36.3%,校正性别及年龄因素后,结直肠癌患者相对正常对照的Hp感染发生率的校正OR=1.56(95%CI 1.06~2.30),P=0.03;结直肠癌的发生部位(左半结肠+直肠癌、右半结肠癌)与Hp感染无关联。 结论 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患者Hp感染发生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结直肠息肉患者息肉体积大、数量多者Hp感染发生率更高;Hp感染与结直肠癌的分布位置无相关性。
Background: Immunoglobulin G4-related disease (IgG4-RD) is a newly recognized systemic disease that can involve multiple organs and various clinical phenotyp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different types of organ involvement in IgG4-RD patients in China. Methods: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IgG4-RD patients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rare features of IgG4-RD. Patients were grouped int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organ involvement regarding organ number and organ site. The constituent ratio in different types was also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200 IgG4-RD patients, with a male:female ratio of 2.08:1, were grouped into different types. Cases having involvement of two or three organs were the most common whereas the fewest number of patients had multi-organ (≥4) involvement. Serum IgG4 and IgE levels, IgG4/IgG ratio, and percentage of eosinophils increased as the number of involved organs increased. In addition, constituent ratio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atients with salivary gland/lacrimal gland swelling, who also constitut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IgG4-RD patients, had higher serum IgG4 concentrations and IgG4/IgG values, had higher percentage of Eos, and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had a history of allergies relative to patients with internal organ involvement. Conclusions: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IgG4-RD is multiple organ involvement with vario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fferent types. Although serum IgG4 levels increased with the number of involved organs, serum IgG4 levels were higher for those patients with salivary gland/lacrimal gland swelling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internal organ involvement. Thus, valuable clues to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gG4-RD could be obtained by examining the clinical patterns of organ involvement.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rotational atherectomy,RA)联合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stent,DES)植入治疗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RA联合DES治疗的62例患者(68处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特点、术后疗效、并发症、住院及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结果 62例共使用75个旋磨头,平均(1.18±0.27)个/例,旋磨头直径/靶血管直径为(0.54±0.07),RA手术成功率98.4%(61/62);61例患者共植入支架103枚,平均(1.67±0.55)枚/例,植入支架平均(44.5±11.8) mm,DES术即刻成功率100%。RA术后,靶血管管腔直径(2.33±0.52)mm、靶血管狭窄程度(29.6±4.8)%、心肌梗死溶栓试验Ⅲ级血流比例(66.2%)均较术前显著改善[(0.75±0.21) mm、(82.5±7.2)%、10.3%](P 均<0.05),DES 术后靶血管管腔直径[(3.26±0.43) mm、靶血管狭窄程度(8.7±2.1)%、心肌梗死溶栓试验Ⅲ级血流比例98.5%较RA术后进一步显著改善(P 均<0.05);联合术后3 d左心室射血分数(60.5±5.5)%显著高于术前水平(56.8±4.7)%(P<0.05)。介入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9.7%,其中1例旋磨头嵌顿患者改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8%。 术后随访9.0~22.0个月,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8.2%。 结论 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旋磨后联合DES植入能进一步改善冠状动脉狭窄与血流,中期疗效安全、可靠;规范RA操作是确保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目的 评价第二代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西罗莫司洗脱支架(EXCEL2)治疗原发原位 冠心病患者的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CREDITⅡ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全国15个中心共成功入选419例原发原位冠心病患者,按1∶1的比例 随机分为EXCEL支架组(n=211例),EXCEL2支架组(n=208例),分析CREDITⅡ研究的3年临床随访 结果。主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3年内的靶病变失败(TLF),即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TVMI)和 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CI‑TLR)组成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患者相关的心血管复合终点 (PoCE,包含全因死亡、所有心肌梗死及任何临床驱动的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和依据美国学术研究 联合会定义的支架内血栓。结果 419例患者中413例(98.6%)完成3年随访。与EXCEL支架组比 较,EXCEL2支架组3年TLF发生率[5.4%(11/204)比11.5%(24/209),P=0.025]和PoCE发生率[9.8% (20/204)比20.1%(42/209),P=0.003]均较低。其中EXCEL2支架组CI‑TLR发生率[2.0%(4/204)比 5.7%(12/209),P=0.042]和临床驱动的血运重建发生率[4.9%(10/204)比14.4%(30/209),P=0.001]均 低于EXCEL支架组。两组的全因死亡和所有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EXCEL2支架组和EXCEL支架组3年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0%(2/204)和2.9%(6/209),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285)。结论 3年随访结果显示,EXCEL2支架TLF和PoCE发生率较EXCEL支架更 低,且仅有2例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发生。初步证实了EXCEL2支架治疗原发原位冠心病患者的长期 有效性与安全性。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肺移植的124例终末期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肺移植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的发生时间、可能的高危因素及治疗转归等情况。 结果 共124例肺移植受者,其中单肺移植78例(62.9%),双肺移植46例(37.1%);术前给予预防性抗凝52例(41.9%),术后预防性抗凝69例(55.6%);术后共32例患者发生VTE(25.8%),中位发生时间为术后22.5 d(4~295 d),其中30例(93.8%)发生DVT,病变累及1~8根静脉血管[平均(2.8±1.9)根],下肢DVT占60.0%,上肢DVT占56.7%(P>0.05)。4例(4/32,12.5%)发生肺栓塞,其中2例为同时合并DVT和肺栓塞。32例肺移植术后发生VTE的受者中,体外膜式氧合(ECMO)的使用率为90.6%(29/32),明显高于未发生VTE的肺移植受者(64/92,69.6%,P=0.033)。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置入率在发生VTE(31/32,96.9%)与未发生VTE(75/92,81.5%)的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30例(30/32,93.7%)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充分抗凝,2例(2/32,6.3%)采用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抗凝,均随访至充分抗凝治疗后3个月,血管完全再通率为65.6%(21/32),部分再通率为34.4%(11/32)。3例发生抗凝相关出血并发症,均未导致严重后果。 结论 VTE是肺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ECMO应用为主要高危因素。VTE筛查应常规纳入肺移植围术期患者管理中,及时发现VTE并启动抗凝治疗。
目的 探讨内科胸腔镜术前施行人工气胸的指征、安全性及其利弊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52例因胸膜疾病经内科胸腔镜手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98例,女54例,平均年龄(59±28)岁。根据内科胸腔镜术前是否实施了人工气胸、胸膜腔内是否有粘连以及胸腔积液情况分为人工气胸组(107例)和非人工气胸组(45例),粘连组(102例)和无粘连组(50例),少量或无胸腔积液组(94例)和大量胸腔积液组(58例)。比较各组皮下气肿、胸膜反应、感染、空气栓塞以及肺损伤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观察人工气胸前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确诊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内科胸腔镜检查后,人工气胸组与非人工气胸组的确诊率分别为83.2%(89/107)和93.3%(42/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44,P=0.098)。人工气胸组中3例发生皮下气肿,这3例均属于粘连组,其中少量或无胸腔积液组1例,大量胸腔积液组2例,而无粘连组未见皮下气肿病例;非人工气胸组中,胸腔粘连组1例发生套管针导致的肺戳伤,这例患者也是少量或无胸腔积液组,大量胸腔积液组未见肺戳伤病例,而无粘连组没有肺戳伤病例。其他与人工气胸及胸腔镜检查相关的胸膜反应、感染、空气栓塞以及肺损伤出血等并发症均未见。人工气胸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亦无明显变化。 结论 对于有胸膜腔粘连的胸腔积液或胸膜疾病患者,建议常规于术前实施人工气胸。无胸膜腔粘连的患者不建议行人工气胸。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频繁就诊老年患者的疾病特征并对持续频繁就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通过医院门诊管理系统获取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服务中心2014年10月31日至2017年10月31日每年均有门诊就诊行为的老年患者(≥60岁)的就诊记录,定义就诊次数在3年内均在前10%的为持续频繁就诊患者,3年内均非前10%的为持续非频繁就诊患者,其余为间断频繁就诊患者。对 3 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情况及持续频繁就诊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3 年均有就诊记录的老年人共19 420例,总就诊次数117.1万次。其中频繁就诊患者1 029例(5.3%),就诊25.1万次(21.4%);间断频繁就诊患者1 965例(10.2%),就诊28.0万次(23.9%); 持续非频繁就诊患者16 246例(84.5%),就诊64.0万次(54.7%)。3组人群平均每年就诊次数分别为(81.4±27.5)、(47.5±21.4)、(13.1±11.1)次。持续频繁就诊患者中,总就诊次数 42.8 万次,因冠心病11.2%(4.8万次)、脑血管供血不足 3.5%(1.5 万次)、关节痛 2.5%(1.1 万次)、骨质疏松 2.9%(1.3万次)和卒中后遗症2.1%(0.9万次)等原因就诊的比例相对较高。年龄在70岁~(OR=2.163,95%CI:1.872~2.498)、80岁~(OR=2.243,95%CI:1.895~2.655)、女性(OR=1.426,95%CI:1.249~1.627)、签约家庭医生 (OR=5.665,95%CI:4.217~7.611)与患者持续频繁就诊有关(均P<0.05)。 结论 老年频繁就诊患者占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多的门诊资源,患者年龄、性别、签约家庭医生情况均可影响其就诊频次。
目的:分析近18年来广东省人民医院慢性肾小球疾病谱的构成和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本研究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肾穿刺活检的病例,分析慢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构成和不同时期疾病谱变化,同时探讨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研究共纳入6366例肾穿刺活检病例,肾穿刺活检患者的病例数、平均年龄和男性比例逐年增加。IgA肾病(47.9%)、膜性肾病(27.8%)、微小病变性肾病(13.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8.0%)、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7%)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前五位,狼疮肾炎(40.7%)、糖尿病肾病(13.7%)、高血压肾病(10.1%)、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9.5%)、过敏性紫癜性肾病(9.3%)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前五位。IgA肾病和狼疮肾炎分别是占比最高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膜性肾病和糖尿病肾病分别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膜性肾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的比例逐年增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均高于未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主要疾病类型,IgA肾病和狼疮肾炎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膜性肾病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增长明显。膜性肾病的高发可能与代谢性疾病患病率增加相关。
目的 探索肥胖与结直肠腺瘤现患风险的相关性,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现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嘉善县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筛查项目,收集2012 年8 月至2018 年3 月结直肠癌高 危人群肠镜检查结果和体格检查指标信息。根据肠镜检查结果,纳入3 895 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和11 232名健康对照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超重(BMI 24. 0 ~ 27. 9 kg / m2 )、肥胖(BMI≥28. 0 kg / m2 )与结直肠腺瘤现患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调整性别和年龄因素后,与体质量正常者(BMI 18. 5 ~23. 9 kg / m2 )相比,肥胖者患结直肠腺瘤风险增高36% (OR = 1. 36,95% CI 1. 18 ~ 1. 56)。按性别分层后,与正常体质量者相比,男性肥胖者患结直肠腺瘤风险升高30% (OR = 1. 30,95% CI 1. 07 ~ 1. 59),女性超重、肥胖者患结直肠腺瘤风险分别升高15% (OR = 1. 15,95% CI 1. 01 ~ 1. 31)和40% (OR = 1. 40,95% CI 1. 14 ~ 1. 71)。按年龄分层后,与正常体质量者相比,40 ~ 59 岁肥胖者患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升高 31% (OR = 1. 31,95% CI 1. 07 ~ 1. 61),60 ~ 74 岁超重、肥胖者患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分别升高13% (OR = 1. 13,95% CI 1. 01 ~ 1. 27)和39% (OR = 1. 39,95% CI 1. 15 ~ 1. 70)。按不同病理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显示,肥胖者患非进展期腺瘤和进展期腺瘤风险较正常体质量者分别升高35% (OR = 1. 35,95% CI 1. 16 ~1. 57)和39% (OR = 1. 39,95% CI 1. 06 ~ 1. 83)。结论 肥胖与结直肠腺瘤现患风险相关,该效应在女性、60 ~ 74 岁、进展期腺瘤人群中更显著。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现场干预措施应包括控制体质量。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胃镜检查和PPI试验对中国人GERD 的诊断价 值。方法 本研究为全国多中心研究,研究对象为2012年4月至12月在全国9所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存在上消化道症状且年龄≥18岁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指导下完整填写GerdQ 问卷。选取GerdQ≥8分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24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 值监测和PPI试验。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GerdQ≥8分的患者共5349 例。在1584 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465 例 (29.4%),消化性溃疡75例(4.7%),上消化道恶性肿瘤9例(0.6%)。在328例接受24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 值监测的患者中,监测结果阳性130例,其中经胃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48例(36.9%); 监测结果阴性198例,其中经胃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35例(17.7%);前者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比例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5.379,犘<0.01)。未行24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 值监测组 与24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 值监测阳性组的PPI试验阳性率分别为85.4%(549/643)和89.6%(120/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612,犘=0.204)。PPI试验阳性患者的24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 值监测阳性率为61.2%(120/196),高于PPI试验阴性的41.2%(1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9,犘=0.038)。结论 GerdQ 评分对GERD 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我国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 较高,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在治疗前均应行胃镜检查,此后可直接应用PPI进行治疗。
目的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调查我国不同地区成年体检人群平均骨密度水平和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方法 选取2008—2018年在全国7家三甲医院参加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0岁以上的受检者75 321人,采用GE Lunar Prodigy或iDXA型号DXA扫描仪测量腰椎1~4、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用同一欧洲脊椎体模(ESP)在每台DXA机器上重复扫描10次并分别构建每个中心的回归方程校正骨密度值。每5岁为一个年龄组,计算峰值骨量,以平均峰值骨量和标准差计算T值。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年龄标准化。结果 最终纳入研究对象共75 321人,其中男性40 944人(54.36%),女性34 377人(45.64%);总体年龄(51.8±10.9)岁,男性和女性年龄分别为(51.1±10.6)岁和(52.7±11.1)岁。各测量部位平均骨密度值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到西南地区呈递减趋势,随着体质指数水平增加呈上升趋势(P均<0.001)。男性峰值骨密度出现在20~30岁,腰椎1~4、股骨颈和全髋峰值骨密度分别为1.09 g/cm 2 、0.97 g/cm 2 和0.97 g/cm 2 ;女性峰值骨密度值出现在35~40岁,腰椎1~4、股骨颈和全髋峰值骨密度分别为1.11 g/cm 2 、0.84 g/cm 2 和0.88 g/cm 2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最高的部位男性为股骨颈(4.58%),女性为腰椎1~4(23.38%)。50岁以上人群年龄标准化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男性为6.46%,女性为29.13%。按照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骨 质疏松症患者男性10 879 115例,女性 49 286 542例。结论 我国20岁以上体检人群骨密度水平与 性别、年龄、地区和体重水平相关。全国5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准化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 别为6.46%和29.13%。
【摘要】 目的 调查中国急性期治疗有效的抑郁症患者残留躯体症状的发生率与特点及其对生 活质量、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调查对象为中国11家医院的精神科 门诊抑郁症患者共1 503例,急性期抗抑郁药治疗8~12周后且视觉模拟量表评定病情较治疗前恢复≥ 50%,根据 16 项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Brief 16⁃item Quick Inventory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Self⁃Report,QIDS⁃SR16)总分将患者分为残留组(QIDS⁃SR16>5 分)和痊愈组(QIDS⁃SR16≤5 分)。采用 QIDS⁃SR16、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15,PHQ⁃15)、简明幸福与生活质量 满意度问卷(Quality of Life Enjoyment and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Short Form,Q⁃LES⁃Q⁃SF)、席汉残 疾量表(Sheehan Disability Scale,SDS)评估抑郁症状、躯体症状、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并进行组间比 较,分析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49.8%(748/1 503)的患者残留有躯体症状群 (PHQ⁃15>4 分);常见躯体症状(PHQ⁃15≥1 分)包括疲乏(56.3%,846/1 503),睡眠问题(50.6%, 760/1 503)、头痛(43.6%,655/1 503),便秘、稀便或腹泻(41.3%,620/1 503),心脏砰砰跳动感(37.6%, 565/1 503),眩晕(34.0%,511/1 503),恶心、胀气消化不良(33.6%,505/1 503)等。残留组有躯体症状 群(PHQ⁃15>4分)患者为75.7%(555/733),高于痊愈组的25.1%(193/770;χ2=385.38,P<0.01),其社会 功能(t=2.77~10.47)和生活质量(t=3.04~11.41)较痊愈组差,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女性)、首次发作病史与社会功能相关,且与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关 的因素还包括抑郁残留症状、不同程度躯体症状、伴随躯体疾病、年龄、本次发作抗抑郁药治疗时 长。结论 急性期治疗主观感觉有效的抑郁症患者残留躯体症状群发生率较高,残留躯体症状越重 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越差,提示达临床痊愈还需更加重视躯体症状。
【摘要】 目的 了解2002—2016年我国精神专科医院发展情况,为精神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分 配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 使用Excel和SPSS 20.0统计软件对2012—2016年《中国卫生统 计年鉴》中精神专科医院的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状况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在卫生资 源方面:(1)2002—2016 年精神专科医院的财政补助收入始终占医疗卫生机构总财政补助收入的 2%~3%;(2)精神专科医院的数量从2002年的583家增长至2016年的1 026家,民营医院的增长速度 快于公立医院(χ2=191.107,P<0.01);(3)精神专科医院开放病床数从2002年的0.73张/万人增长至 2016年的2.15张/万人;(4)精神专科医院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从2002年的1.27名/10万人和 1.97名/10万人分别增长至2016年的2.15名/10万人和4.55名/10万人。在医疗服务方面:(1)精神专 科医院的诊疗人次数和入院人数分别从 2002 年的 1 034.01 万人次和 42.54 万人增长至 2016 年的 3 500.92 万人次和 175.12 万人;(2)精神专科医院病床使用率从 2002 年的 79.0% 增长至 2016 年的 95.5%;(3)精神专科医院医生日均负担诊疗次数从2002年的2.53次增长到2016年的4.70次,日均负 担住院床数从2002年的4.58次增长到2016年的9.57次。结论 2002—2016年我国精神专科医院数 量、床位数和医护人员数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大众对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疗服务需求逐年增加,但仍面 临政府财政投入低、诊疗负担重等问题。
目的 分析由6种药物组成、疗程为18个月的化疗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为缩短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化疗疗程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等20家结核病专科医院确诊为耐多药肺结核的681例患者,按照所采用的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8个月方案组,515例)和对照组(24个月方案组,166例)。收集治疗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结果,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转归(治疗成功、失败、死亡、丢失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Z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有差异的临床指标与治疗成功率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64.66%,333/515)高于对照组(54.22%,90/166)(χ2=5.818, P=0.002),病死率(2.33%,12/515)低于对照组(5.42%,9/166)(χ2=4.015, P=0.045)。而两组的失败率(17.86%,92/515;23.49%,39/166)、丢失率(11.46%,59/515;11.45%,19/166)、药物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24.85%,128/515;25.90%,43/1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561,P=0.109;χ2=0.000,P=0.997;χ2=0.095,P=0.75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β=0.549,sx¯=0.204,Wald χ2=7.262,P=0.007,OR(95%CI)=1.731(1.161~2.579)]和使用乙胺丁醇 [β=0.485,sx¯=0.190,Wald χ2=6.516,P=0.011,OR(95%CI)=1.625(1.119~2.359)]是影响治疗成功率的风险因素。 结论 采用6种药物组成、疗程为18个月的化疗方案能够达到24个月化疗方案的疗效,并获得较好的治疗成功率,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可行性。